集美區寧寶社區探索“五聯五圈”工作方法 全力推動康樂家園創建發展
時間:2025-06-12 來源:集美區寧寶社區老體協
集美區寧寶社區成立于2003年7月,下轄寧寶世家、金海灣、寧寶花園等27個小區。轄區老年人占總人口18.6%。社區自2021年以來先后獲得“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省級文明社區”、“廈門市近鄰黨建先進社區”、“福建省老年人健身康樂家園示范單位”等稱號。
近年來,寧寶社區在創建“老年人健身康樂家園”工作中,嚴格按照“六有標準”,結合社區實際,理清工作思路,勇于奮進,強化弱項,補齊短板,通過“黨建引領、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固強補弱”的原則,與轄區黨政企事業單位共同摸索出“五聯五圈”工作模式,積極調動老年人體育工作的創新發展,取得較好成效
一、組織聯建 拓寬聯建核心“輻射圈”
社區黨委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黨建引領、共同發展”為原則,構建“社區+企事業單位+老體協”三方聯建體系。一是網格嵌入,多方聯動破壁壘。社區黨委下轄10個網格(小區)黨支部牽頭組建10支社區老體協網格小組,由支部1名老黨員擔任小組長,負責統籌該網格內老體協事務,同時社區黨委與8家黨委成員單位簽訂《同駐共建書》,每個單位掛鉤1個網格,堅持“組織共建、資源共議、難題共解”原則,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制定年度共建清單,實現在老體協事務上的聯建共促。二是雙向報到,專業賦能增活力。借力“雙向報到”機制,引導企事業單位有體育專長的黨員干部到小區老體協網格小組報到,兼任老年文體隊伍指導員、活動聯絡員,累計派駐聯絡員6名,幫助10支老年健身團隊規范組織架構、完善活動計劃。三是紅色矩陣,政企合作優服務。社區聯合物業企業打造3處室內老年活動中心及8條戶外健身路徑,嵌入“紅色桑榆驛站”服務功能,提供健身、休憩等“一站式”服務,覆蓋周邊3000余名老年人。通過錯峰開放、預約管理等機制,日均服務超200人次,實現“下樓即達、觸手可及”的健身服務網絡。組織聯建推動黨組織凝聚力顯著提升,老年群體參與社區治理積極性增強,形成“黨員帶頭、群眾響應、多方支持”的良性循環,轄區老年人幸福感顯著提升的同時,也為基層治理注入了“銀齡動能”。
二、治理聯管 構建黨群同心“共治圈”
社區老體協依托轄區網格化治理機制,按照“任務相當、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則,形成縱橫交錯、點面結合的老體協組織網絡。一是機制聯建,構建責任共同體。雙制驅動,推行組織委員制與聯絡員制,每個網格明確1名老體協小組組織委員統籌事務,配備專職聯絡員對接資源,形成“社區統籌—網格落實—專人負責”的三級責任鏈。清單明責,制定網格化管理職責清單,將老年人活動組織、安全監管等事項納入網格職能,實現責任到人、服務到點。二是制度聯治,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定期召開三方聯建會議,協商解決場地分配、資源調度等治理難題,累計制定共建清單15項。通過治理聯管機制,場地管理效率提升20%。
三、資源聯享 盤活互促共贏“服務圈”
社區以“資源共享、共建共治”為導向,構建以黨組織為核心,聚合居民、企事業單位等主體,通過黨建聯建整合分散資源的“一核多元”治理機制。依托“需求、資源、項目、活動”4張清單,精準對接供需,實現老年體育服務從碎片化向系統化升級,形成多方協同、服務精準、共建共享的老年健身新生態。一是借力社會資源,彌補健身場地空缺的短板。社區老體協“借勢聚力”,構建“政府+市場+公益”協同的場地供給網絡。利用轄區長青運動館、摩爾賽(廈門)文化體育有限公司等社會經營性體育場館資源和力量,與其簽訂共建協議,加大場館惠民利民力度,為老年群體提供羽毛球、氣排球、乒乓球、匹克球場所(地),拓寬健身場所綜合利用效率外延;依托文體中心廣場、寧寶公園、文濱小公園、文達小公園等得天獨厚的戶外健身場所,專門開辟老年人活動區域,增設適老化健身器材32組,打造全天候開放的“綠色健身圈”;以體彩公益金項目為設施升級的關鍵支撐,在文濱花園建成600米環形健身步道、寧寶花園智慧健身房配備智能監測設備與適老器械。2024年5月,組織開展老年人桌上冰壺運動,創新老年人體育健身項目,單日體驗量突破30人次。企事業單位的共建資源彌補了社區健身場地空缺的短板,吸引更多老年群體投身健身熱潮中去,周邊老年居民可通過步行15分鐘抵達至少3處活動場地,活動場所配比率達100%,逐步形成“15分鐘老年健身服務圈”。二是整合轄區資源,校社聯動精心打造“十五分鐘健身圈”。社區積極挖掘整合社區內各類可用場地資源,建設多樣化的公共體育設施,打造布局科學、環境舒適的老年人“15分鐘健身圈”。目前,寧寶轄區內共建有1個智慧健身房、2個老年人戶外活動互動場所,3個球場、3個公園、4個老年人室內活動場所、5處晨晚健身點、15條健身路徑,活動場所配比率達 100%。發揮轄區內寧寶小學、廈門第十中學校園體育場館的公益作用,利用現有中小學校場館資源在非教學時間對公眾開放,方便周邊單位和居民體育鍛煉,真正做到“開放一所學校,增加一塊場地,惠及一方群眾”,突破原有的資源界限,實現開放共享,滿足老年群體對體育健身要求的多元化、多樣化需求,打通老年體育健身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例如,社區持杖健走隊利用共建單位廈門市第十中學體育場開展日常訓練,隊伍中的優秀骨干成員代表廈門集美區參加福建省第十一屆老健會獲團體項目金獎;代表廈門市參加2023年全國第四屆老健會、2024年(貴州)全國持杖健走交流活動均獲金獎。
四、活動聯辦 培育老年體育“活力圈”
社區老體協針對以往體育健身活動開展不頻繁、活動形式單一、活動效果不明顯等問題,有效整合聯建單位資源力量,找準黨建聯建活動新的契合點。一是精準滴灌,定制化課堂點亮銀齡生活。社區老體協以需求調研為導向,聯動轄區摩爾賽(廈門)文化體育有限公司在文體中心廣場打造“家門口的文體課堂”,開設手杖操、長者瑜伽、太極拳、柔力球、健身功氣球5項課程,年均開展30余場,惠及2300余人次,實現老年群體“家門口即學藝”。二是賽事聯辦,品牌化矩陣釋放運動動能。整合政企社資源構建“三級賽事體系”,組織隊伍骨干參加全國持杖健走、省有氧行進操及健身球操(第十五套)視頻大賽、廈門市第十一屆老健會、“嘉庚杯”門球邀請賽、全民健身摜蛋交流等賽事,推動“以賽促健、以賽聚心”的初衷。通過“課程+賽事”雙輪驅動,黨組織聯建活力顯著增強,老年文體參與率提升15.8%,繪就“月月有活動、年年有賽事”的銀齡活力圖景,成為基層共治共享的樣本。
五、成果聯創 同筑銀發風采“共贏圈”
多方力量在社區老體協工作中聯建、聯管、聯辦、聯享中凝聚合力,在成果聯創中各取所長,老年群體獲得感、企業社會價值、社區治理效能實現“多贏共生”。一是老年群體健身參與程度躍升。通過共建共享機制,社區老年健身人口比例從65%提升至73%。二是促進企事業單位品牌提升,雙向互動共促發展。8家共建單位通過場地開放、資金支持、人才下沉等舉措履行社會責任,在各級政企部門的支持與推動下,社區手杖操隊、廣場舞隊、排舞隊、可樂球隊、柔力球、健身氣功、氣排球等隊伍積極參加各級比賽及公益演出。例如社區手杖操隊參加2024年集美區手杖操交流活動獲得第一名;隊伍中的優秀骨干代表集美區參加2023年廈門市第十一屆老健會榮獲金獎。社區廣場舞隊、健身(秧歌)隊參加2023年集美區文旅局廣場舞交流活動獲第二名、2024年參加集美區廣場舞交流活動獲三等獎;隊伍中的骨干代表集美區參加2023年廈門市第十一屆老健會、2024年廈門市廣場舞交流活動均獲金獎。社區可樂球隊伍中的骨干在參加2023年市第十一屆老健會帶球(可樂球)團體交流賽榮獲金獎;參加2024年廈門市“海滄杯”老年人健身球操邀請賽獲得銀獎。社區健身氣功隊的骨干參加2023年廈門市第十一屆老健會健身氣功交流賽獲銀獎。近3年來,社區老體協隊伍共獲得國家級金獎2次、省級金獎1次、市級金獎4次、銀獎2次、區級獎項7次。企業品牌與社區美譽度實現雙贏,形成“企業服務老人、老人支持企業”的良性循環。
五聯聚合力,五圈促融合。下一步寧寶社區老體協將以此次現場會為契機,全面落實會議精神,按照“邊探索、邊實踐、邊積累、邊提升”的工作思路,與共建單位友好互動,堅持“組織聯建、治理聯管、資源聯享、活動聯辦、成果聯創”的工作理念,充分挖掘轄區優勢資源和公益力量,引導社會力量為社區老年體育發展注入新能量,持續在基層黨建、服務保障民生、優化基層治理等方面深化拓展黨建聯建的內容和渠道,進一步探索完善新時代老年體育工作新模式。